第06版:经济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以“集市经济”激发“消费活力”

□ 本报记者 于鸿

上板城大集 王安娜 摄

所谓“赶集”,古已有之。乡僻之地,贸易有定期,买者卖者从周边的村镇四面八方赶来,集于一定的地点买卖,俗称“赶集”。

一直以来,乡镇大集都是农村流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农产品上行、农资和其他生活消费品下沉的重要功能,在“地摊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乡镇大集的火爆,有利于促进农产品流通、刺激农村消费。

乡镇大集活力十足

周六晚上,市民宋女士在家族微信群里发了信息:“明天去双峰寺赶集,有一起去的吗?”她的妹妹立刻回复:“上午去赶集,中午在附近吃饭,我请客。”宋女士欣然接受了妹妹的提议。

“我家住在佟王府小区,周日经常坐公交车去双峰寺赶集,相比逛超市和网络购物,赶大集让人感觉更接地气。”宋女士告诉记者,“双峰寺大集虽然离市区远,但非常热闹,当地村民摊位卖的蔬菜新鲜品质好,价格也比市区超市便宜一些,值得跑一趟。”

星期天,是我市双峰寺农贸大集的日子。在集市上,摊点儿一个挨着一个,从种子秧苗到粮食蔬果,从工具农具到简易电子产品,从小吃副食到日用百货……各种农产品和小百货琳琅满目。来自市区和周边的消费者往来穿梭于各个商贩、摊位之间,叫卖声、吆喝声、砍价声此起彼伏,熙熙攘攘、人声鼎沸,处处彰显新农村集市欣欣向荣的气象。

“我这是正宗的土鸡和土鸡蛋,蔬菜也是早晨刚从地里摘的本地蔬菜。”摊主老张在摊位上一边介绍自家的产品,一边给顾客称重。他告诉记者,自己是承德县高寺台人,卖的蔬菜和鸡蛋一部分是自己家种的,一部分是从附近村里收来的,基本每个星期天都会到双峰寺来赶集,一般上午九十点钟,带来的东西就能卖得差不多,收入好的情况下,赶一个集能卖个五六百元。

为农村居民提供增收渠道

自古以来,集市都是农村采购和销售的重要渠道,担负着农村生产和生活、农产品交易不可缺少的职能与责任,在以商促农、繁荣农村经济、沟通城乡发展、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记者了解到,我市很多乡镇都有属于自己的集市日。这个时间一般是固定的,或是周六周日,或是按农历日期安排,比如承德县上板城镇是“三八”集,就是农历每月的逢三逢八日,附近的摊贩和消费者便心照不宣地自动聚集开启集市。乡村大集大多以农家自己的农产品为主,还有一些摊贩批发进货的小商品,摊位费很少甚至没有、供应中间环节少,因此大部分商品价格相对较低,人气旺盛、活力十足,能够有效地带动周边经济流通。

“我每周都在期待这个集市,每个赶集的日子,我们店里光早午餐都能比平时多卖千把块钱。”双峰寺镇一家餐馆的老板告诉记者,这个开在家门口的集市为大家提供了增收渠道,非常方便。

记者了解到,赶集的不仅是消费者,那些摊主其实也在赶集,甚至产生了很多职业赶集人,平时的他们不在市集,就是在“赶集”的路上。

“原先赶集,只是当地村民把自家种的瓜果蔬菜、养的鸡鸭鹅等农副产品拿到集市上卖。现在,一到赶集日,连市区带县城一些专职商家也开着车带着商品,到集上摆摊,逢集就赶甚至已成了职业。”市民程度告诉记者,自己就是专业赶集的,他有一辆皮卡车,经常开着车带着一些便宜实用的商品,深入到我市各个大集上售卖,“承德市县周边乡镇的大集,我记得特别清楚,时间管理好的话,几乎每天都有集可赶。”

小陈是我市一家大学的学生,他也常常去赶集摆摊,“因为平时还要上学,我都是用空闲时间去赶集,经常去的双峰寺、冯营子和大石庙大集,卖的商品都是在网上批发的,价格很便宜,一般就去半天时间,紧张学习之余能放松一下心情,还能挣点生活费。”

有效带动周边经济流通

组成乡村大集的除了大量的摆摊生意人,也有无数的消费者,有买有卖的集市才能活起来。据了解,现在喜欢赶集的不仅有当地群众,我市很多周边市民也经常赶集购物,其中有一些上了年纪的人赶集买新鲜便宜的商品,还有很多年轻人为了“凑热闹”“图个新鲜”也来赶集。

“00后”市民小李告诉记者,自己上星期就开车到滦平赶了个集。“就在我同事老家的镇上,前些天听到他提起这个集市,感觉挺有意思的,就专程过来看看,然后顺便在附近吃个农家饭。”小李从小在城市里长大,对乡村大集陌生又好奇,“就当玩一天周边游了。”他表示。

“农村大集作为传统农耕文明的历史留存,能很好地撬动乡村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我市相关部门的同志表示,集市的开设不仅让群众生活更加便利,让经营者有了稳定营生,也为当地农民提供一个直接将农产品“变现”的有效通道,让农民有了就业增收的机会,为当地的广大群众和富余劳动力提供了良好的就地就近就业的服务平台,同时也为乡村经济繁荣和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版权所有 ©2020 承德日报 hehechengde.cn 冀ICP备09008444号-2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