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经济周刊 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由“老有所养”到“老有颐养”

——我市医养康产业微聚焦

□ 本报记者 李鹏帅

根据人口统计,我市已经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据预测,到2025年,承德市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接近83万人,到2035年将超过百万。

人口老龄化,是当前社会各界密切关注的焦点。近年来,我市不断出台相关政策,在推进“医养康”结合的养老模式走向深入的同时,吸引了大批医疗机构和企业加入。近日,记者走访了我市部分机构和企业,对医养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观察。

社区内的医疗服务

6月3日,骄阳似火,在承德县下板城镇光明社区的居民活动室里,温度却舒适宜人。平时用作为居民提供活动的图书室、活动室等房间,在这天被布置成简易的医疗门诊。来自该县康源医院的20余名医护人员,携带心电图、彩超等仪器,来到社区为居民提供免费的诊疗服务。

“谢谢医生,我回去后一定按您的建议做,规律作息。”居民冷立国和医生结束交流,表达谢意。

“早上6点,医生们就到了。”光明社区书记刘源告诉记者,社区的老老少少对这些由市、县医疗业内著名专家组成的义诊团队表示非常欢迎,一上午,共有6、70名居民享受到了义诊服务。

据了解,自今年3月份以来,该医院每周都派出由内科、骨科、牙科、妇科、疼痛科多个部室骨干专家组成的医护团队,奔赴承德县域内的多个乡镇和社区,开展以“医疗服务进社区和乡镇”为主题的义诊服务活动,为社区和乡镇居民特别是老年人免费测量血糖、血压,检测肝肾、心脏功能等,并向他们宣传健康保健知识,解答健康疑问。截至目前,该县的10余个乡镇和社区共有近5000名居民享受到了这支医疗义诊队提供的健康服务。

是什么驱动这家医院坚持开展义诊活动,并把活动的主要人群聚焦到乡镇和社区的老年人身上?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来到了这家医院。

在医院三楼的病房,记者看到了若干失能老人。虽瘫坐病床,但这些老人的精神状态非常好。此时,医院的护工正细致耐心地喂饭。“1个护工负责3、4名老人,照顾他们的衣食起居。”楼层护士长介绍,这些失能老人由政府和医疗保险机构负责部分费用,例如“长护险”,可以为失能老人每月报销1200元的护理费。

“把国家出台的利好于乡镇居民的医疗政策普惠给县里的居民,是医院开展各项工作的初衷。”医院院长纪九银说。提到这家灌注了自己心血的医疗机构,这位70余岁的老人打开了话匣子,如数家珍地介绍着医院的详细情况。“开展义诊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越来越多乡镇居民,特别是老年人能享受到高质量、低收费甚至免费的医疗服务,助力乡镇养老事业的发展。”

纪九银告诉记者,在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的当下,乡镇的老年人越来越多。建立一所集医疗、康复、护理、养老的医院,不仅是他多年以来的夙愿,更是贴合了乡镇居民养老的实际需求。“建立起医疗和养老结合的体系,为养老产业加入医疗保障,让越来越多的人能够老有所医。”

医养结合的模式跨越了传统养老观念中只强调单一“养”的服务内涵,更加注重养老服务和医疗服务的融合。医养结合的优势在于整合医疗和养老两方面的资源,在提供养老服务的基础上,利用医疗技术为老年人提供预防保健、疾病诊疗、康复、护理等专业化医疗服务。

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

今年年初,我市将温泉产业和医疗康养养老产业相结合,提出全力推进温泉旅游医养养老产业发展,深挖“热”资源,点燃“热”经济的发展方向,力争到2027年,全市年接待温泉旅游医养养老人数500万人次以上,成为京津冀乃至全国知名温泉医养养老目的地。

同时,我市还出台制定了《加快推进承德市温泉旅游医养养老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提出要大力推进“温泉+”战略,以“温泉康养”赋能全域旅游,打造集温泉旅游度假、温泉医养康养、温泉养老养生于一体的多业态开发模式。

《方案》显示,2023年,我市有温泉地热资源的县(市)区都将谋划1到2个温泉开发项目,建设改造一批高端温泉酒店,并加强与北京三甲医院、专科医院深度对接,启动建设一批健康养生、协同养老示范项目。围绕“温泉+医养”产业,到2027年,我市将引入10家二级专科医疗机构、建成温泉康复、温泉美体、温泉医疗、温泉中医养生等各类温泉医养综合体20家;“温泉+养老”产业到2027年,建成高端温泉养老社区50个,高端养老机构100家;“温泉+田园”养老服务模式示范村10个。

政策的出台,体现了政府对医康养产业的高度重视。记者还获悉,近期我市在用地、税收、资金、金融、配套政策、人才保障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的同时,还针对养老产业出台了相关政策:在温泉旅游医养养老产业发展过程中,我市在空间规划和项目用地上均提供相应保障,在2024年12月31日之前,对符合条件的纳税人、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实施税费减免政策。同时,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积极争取资金支持旅游产业发展和医养养老项目;对符合条件的温泉养老机构,在其运营满一年后,按相关政策给予一次性建设补贴、养老机构运营补贴;对温泉旅游医养养老产业发展较好的村,优先申报省级和国家级“美丽休闲乡村”“一村一品示范村”,给予资金支持。在配套政策上,对符合条件的温泉旅游医养养老产业项目优先纳入重点项目管理,在项目审批、用地、能耗指标等方面优先保障;对温泉旅游医养养老产业设置的医疗机构,参照重点项目纳入医保定点条件执行,落实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服务;对温泉旅游医养养老产业开发利用项目,开通绿色通道,建立项目服务联络员机制,推行事前指导、提前介入、全程代办、并联审批模式,压减审批时限,提高审批效能。

打通医养康产业

“最后一公里”

记者在走访中感受到,发展医养康产业,创造良好的养老环境,乡镇和社区是“最后一公里”。在老龄化日趋加剧的当下,大力发展医养康产业,不仅要将其当做潜力十足的新业态来看,更要将其作为解决民生问题,拓展未来养老方式的重点工作来抓。

记者观察到,在大部分农村,由于城镇化进程和人口的流动发展,使得留守老人、空巢家庭增多,无论是乡村照料服务设施,还是养老机构和床位,都远不能满足现实需要。同时农村老人保障水平较低,那些价位并不算高的养老机构,老人们仍然感觉太贵。当下,农村家庭规模逐渐缩小,家庭类型由扩展家庭向核心家庭转变,养老问题面临供养水平不足、生活上日常照料欠缺、精神上慰藉匮乏等突出问题,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

部分农村地区还存在经济欠发达、人口密度低的特征,社会化养老的推广存在支付能力和成本核算的困境,很难引入医疗机构和企业到农村提供服务;而在日常生活中,农村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就是“不好不坏”的情况,对养老照护并没有很高的期待和要求。

相较农村而言,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探索出来的养老机构规制和标准较为成熟,但仍有较大发展空间。例如社区养老基础保障设施的覆盖性不强,产业发展规模不大、服务标准不统一等。

记者认为,破解养老产业发展难题,应重点提升社区和农村老人养老服务质量,设计相关过渡性养老服务发展的路径和衔接机制,加快养老服务发展。

随着各项政策的不断出台和相关制度标准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和企业都已将目光聚焦到该产业中。打通这最后一公里,在社区建设层面,要立足老年人群体对居家养老的实际需求,持续增加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有效供给,构建多元化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要健全服务和管理标准,合理布局服务点,着力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在社会层面要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营造以尊老为德、助老为乐、敬老为善、爱老为美的浓厚氛围,汇聚共促社区居家养老产业发展合力,切实增强新区老年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在农村层面,应借鉴社区养老的经验,不断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同时加大对农村养老服务的政策支持力度,发展农村医康养服务,建立可持续的乡村养老体系。

版权所有 ©2020 承德日报 hehechengde.cn 冀ICP备09008444号-2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